草木,染就中华绝色——“草木染”走进校园活动
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让全校师生了解和认知承德本土的非遗文化,树立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意识,5月18日下午,信息中心在图书馆403、天承湖边组织开展了“传统文化进校园:零距离感受‘非遗’文化魅力”系列活动:草木,染就中华绝色——“草木染”走进校园。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走进草木染,感受祖先的智慧”。

“草木染”是采集植物、萃汁染色、晾晒成品的一项技艺。运用此项技艺带入24节气,代表性植物染出天然色彩。草木染制品制作方式不同,又分为:生叶染,煎煮染,扎染,夹染,型糊染,蜡染,锤草印花技艺。鉴于此项技艺的特殊性与不可复制性,其作品拓染出的花色,千人千色不可复制。

本次活动特邀请汉服文化推广人王彩玉老师分享和交流“草木染”的发展历史和制作工艺,并带领同学们动手“敲拓染”一条手帕。老师提前为同学们准备了垫板,敲拓锤,白手帕,汁液适中、颜色鲜明的植物花叶等。

管理工程系、外语与旅游系、热能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化学工程系的部分同学们参加了本次活动。首先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植物花叶进行设计排布,然后同学们身着汉服轻轻地捶打,将植物的颜色和脉络印在白手帕上。整个过程,操作简单,花纹直观生动的拓染在手帕上;最后通过清洗固色、晾晒,完成一幅作品。微风中,同学们衣袂翻飞,男生长风玉立,女生飘逸灵动;美丽的手绢夹在绿树间飘荡,在天承湖边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本次活动方式新颖,同学们分成十组,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配合。在“敲拓染”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我们祖先留下的“草木染”这种古老技艺。历时两个多小时,同学们在欢声笑语中探索中国最古老而传统的染色技术,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