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台亮相职业教育活动周:非遗传承人手口相传、现场教学

作者:  时间:2023-06-05  点击数:

5月20日,图书馆搭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台首次亮相于学校的职业教育活动周,非遗展台活动形式新颖,吸引诸多师生为之驻足,共计129人参与了现场学习、制作非遗作品活动。

17F3A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截至目前,承德市拥有非遗项目249项,其中1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遗名录,10项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73项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本次非遗展台汇集了承德地区的草木染、艾草制品加工、古琴、滕氏布糊画等非遗项目。


非遗展台分别邀请草木染技艺、艾草制品加工、古琴制作、滕氏布糊画等项目的传承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有的传承方式——手口相传,现场教学、指导学生制作非遗作品。

上午九点,非遗展台就挤满了报名参加活动的同学。汉服文化推广人王彩玉老师身着汉服,与同学分享和交流“草木染”的发展历史和制作工艺,并为同学们准备了垫板,敲拓锤,白手帕,白纱布料、植物花叶等原料,带领同学们现场“敲拓染”手帕和丝巾。承德市级非遗“艾草制品加工技艺”传承人请李思维老师带领同学们结合打籽秀、平针绣等工艺,填充3年陈艾叶和填充棉,体验中国传统端午节民俗——品艾香、制香囊。毕荣生老师全程古琴伴奏,同时为同学讲解、演示古琴演奏方法。下午,传承人李林潞带领30余名师生学习制作了布糊画——布糊花卉。做布糊画的同学随着老师的讲解,精心设计,边剪、边粘、边糊,制作出一朵朵牡丹花。

   

非遗展台颇具人气,吸引诸多同学为之驻足、观看,有的同学现场报名,要求参加活动。同学们身着汉服,亲手制作,兴趣盎然。参加“草木染”的同学通过“敲拓染”,在实际操作中体会中国传统的“草木染”染色技艺;做香囊的同学挑选自己喜欢的花色和样式,在传承人的示范和引导下,穿针、引线、缝针、装艾草等,制作端午艾草香囊,体验了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民风民俗;布糊画制作参与者全程独立完成一幅完整作品。

活动历时一天,同学们的作品纷纷出炉,成就感满满:“敲拓染”的手帕和丝巾充满了个人创意,缝制好的端午艾草香囊精巧、可爱,布糊花卉栩栩如生。参与者在体验非遗创作技艺的过程中,也感受了传统非遗的文化魅力。

Copyright 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2881号-1  技术支持: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