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校园
非遗进校园

站内搜索

我校图书馆推送的《传承非遗技艺,展示非遗之美》荣获河北省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案例大赛一等奖


传承传统技艺,体验非遗之美

——地方非遗进校园服务创新案例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不可重复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记忆,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为加强非遗知识的普及,促进传统非遗项目的挖掘、保护和传承,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图书馆连续四年邀请承德地区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保护相关专家,通过非遗文化讲座、非遗文化展演、制作非遗展板等方式围绕滕氏布糊画、丰宁剪纸、皮影戏、避暑山庄及外八庙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包括技艺传承、技能传承在内的实践活动,从而让“非遗进校园”迈向一个理论与实践深入融合的新阶段。并总结出“非遗进校园”活动经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年中间的传承提供借鉴。

关键词:传统非遗进校园 非遗文化讲座 非遗文化展演 口手相传

青年学生身上所蕴含的创造未来的力量无疑是巨大而持久的。“非遗进校园”活动的持续开展及其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让校园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场域,不仅有助于广大青年学生认识非遗、增强保护意识,更为重要的是,让非遗在青年人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推进非遗进一步发扬光大。“非遗进校园”让非遗有机融入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实现了非遗保护与大学文化教育的有机衔接,既有助于大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熟悉非遗,更是传统与年轻的碰撞,实现了非遗在青年一代身上的继承与发展。

1.方案背景和实施的目的、基本思路

1.1方案背景

承德历史悠久,五千年的“红山文化”和三百年的“山庄文化”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承德历史文化;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的得天独厚,又为承德积淀了较为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传承人口传心授传播的人类文化瑰宝,正是由于传承人的坚守,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历尽沧桑仍熠熠生辉。但随着传承人的过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受到了巨大威胁,像剪纸、皮影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面临着传承断代的局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如何保护好这份遗产,并使其传承下去,是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1.2 实施目的

为促进承德地区非遗项目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加强非遗知识的普及,把承德地域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积淀和文明进步的足迹,承德非遗的独特性、多源性、多样性及其所蕴涵的“和合”理念展现给世人,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图书馆连续四年邀请承德地方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保护中心相关专家,围绕滕氏布糊画、剪纸、皮影戏、避暑山庄及外八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向全校师生利用线上、线下平台,举办“承德地方非遗进校园”活动;后期将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学、研”合作中心、引入开设承德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和选修课程,进行承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普查、研究、评价、传承。

1.3方案实施的基本思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依靠传承人的口传心授和言传身教进行延续。传承人掌握并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非遗保护的主体和核心。因此,我们通过建立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学、研”合作中心、引入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把非遗传承人请进学校,通过非遗传承人的口手相传,能够使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下的“民族风俗”的核心价值和精髓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2.方案前期实施活动

2.1.传承“非遗”技艺——地方非遗进校园系列文化展演与文化讲座

2.1.1 一剪一纸一世界——“剪”出来的非遗魅力

一张纸或剪、或裁、或折,活灵活现、层次分明的百般花样便跃然于眼前,这就是丰宁满族剪纸。

丰宁满族剪纸始于清代康熙年间,至乾隆年间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与民族特色的新异风格,它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批毛纤长,剪工精细,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与民族特色。1993年,丰宁满族自治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8年5月17日,“地方非遗进校园系列讲座”第一期——“丰宁满族剪纸进校园活动”如期举行。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图书馆邀请到了“丰宁满族剪纸”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石俊凤来为广大师生解读“丰宁满族剪纸”的传承历史、艺术特色及民族风格,并展示了个人近年来创作的优秀作品。

石老师以蝴蝶为例,手把手带领大家学习剪纸,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为石老师高超的的技艺所感染,在石老师的指导下,纷纷拿起剪刀,跟随老师一起折、剪、裁,创作出了自己的第一幅剪纸作品。通过本次活动,在场师生不仅了解了承德本土非遗——丰宁满族剪纸的传承历史和艺术特色,而且对剪纸手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体验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021年5月,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图书馆再次邀请承德地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丰宁满族剪纸的传承人石俊凤,以手口相传的形式,开设红色主题剪纸讲座:手口相传,传统非遗传递红色文化。石老师首先为师生展示了她的红色主题的剪纸作品,然后边讲解边并带领同学们共同制作红色主题剪纸,从绘画、折纸到剪裁,让师生从作品完成的过程中感受国家级非遗文化魅力。70名师生和石老师共同完成了“百年风雨,铸就辉煌——百朵鲜花献给党”巨幅剪纸作品,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2.1.2 一糊一画皆传承——“糊”出来的华夏一绝

一块块丝绸金线,看似不经意的缠绕间,便能裱糊出色彩绚丽、有情有态的花鸟鱼虫,这就是被称为“中华百艳,华夏一绝”的丰宁满族滕氏布糊画。

滕氏布糊画滕氏布糊画是河北丰宁民间艺术家滕腾发明的新画种,被誉为“中华百艳,华夏一绝”。创作技法集绘画、雕塑、堆绣、唐卡、剪纸等工艺之大成,用料讲究、色彩绚丽、操作细腻、画面逼真、取材广泛。有油画透视之效果,但不失国画之特点;有工笔之观感,又具有写意之风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2018年5月24日,“地方非遗进校园系列讲座”第二期——滕氏布糊画进校园活动在图书馆403举行。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图书馆邀请到了邀请到了“滕氏布糊画”市级传承人刘海艳进行讲解,市级传承人郝如香进行现场表演。两位老师带来了不少馆藏作品,并将一组《十二生肖》放到了最抢眼的位置。她们说,希望通过挖掘传统,推陈出新。

“滕氏布糊画”传承人刘海艳为师生介绍“滕氏布糊画”的历史渊源、艺术传承、作品风格及创作理念;“滕氏布糊画”传承人郝如香现场演示了十二生肖——鸡的整个工艺制作过程,她们边说边做,讲述着布糊画的历史渊源,并用灵巧的双手,向我们展示了它的制作过程,充满童趣。活动还邀请了现场师生跟随传承人一同制作布糊画作品。

腾讯大燕网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全程直播。

2.1.3一皮一影总关情——幕布后的戏曲人生

一张张小小的动物皮,经过皮影艺人的制作被赋予了精致的形态和灵动的神色,不仅焕发了新的生命,更令人凝视赞叹。在皮影表演者灵动的手下,它以精灵般挪移闪现的身姿讲述美丽的故事。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戏曲艺术,用灯光把影人映射在影窗上,演员在幕内操纵影人,通过影人的肢体动作,并配以优美唱腔、深情道白和音乐伴奏,来表现生活中的万般场景。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它是用牛皮、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皮影制作考究,工艺精湛,表演起来生趣盎然,活灵活现。

2018年6月12日下午,“地方非遗进校园系列讲座”第三期——“宽城民欢皮影进校园”活动在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图书馆成功举办。宽城民欢皮影于2015年申报为市级第五批非遗项目。“宽城民欢皮影”的地方性特色风格浓郁,影戏发展自成一派。目前,在宽城境内的城乡农村,仍保留有大量观众,从而有力的保障了这一传统地方戏曲艺术形式不断精进与繁荣发展,每当节日庆典、农闲时节在宽城境内都能发现这一传统地方戏曲。70多岁的张海忠老师为现场师生介绍了皮影的历史渊源及“宽城民欢皮影”的艺术特点,并和六位皮影艺人为大家进行了精彩的皮影戏——“岳飞抗金兵”。表演过程中师生们走进后台,零距离观赏传统艺术的魅力,张老师惟妙惟肖的表演及乐队师傅们的精彩伴奏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表演结束后,张老师将表演用的皮影拿到台前,以单个皮影人物为例,为现场师生讲解皮影部件的组成及皮影戏的基本表演方法,在张老师手把手的教授下,同学们也将手中皮影的人物特点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

承德电视台和腾讯大燕网对本次活动进行了采访,腾讯大燕网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网络直播。

2.2展示“非遗”文化——传统非遗文化艺术展

2.2.1 “滕氏布糊画”艺术展

2018年6月5-7日,在第十三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我校举办“滕氏布糊画”艺术展。学校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滕氏布糊画”传承人滕艳春及弟子在行政楼二楼圆形会议室进行为期三天的展出活动。此次活动展出了数十件滕氏布糊画作品,供全校师生欣赏学习。滕氏布糊画传承人滕艳春现场为学校领导和师生讲解“滕氏布糊画”的历史渊源、艺术传承、作品风格及创作理念。此项活动的开展是积极探索新时代学校特色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有机结合的一种新方式,以传统文化为依托,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2.2.2 校园风光、山庄景色剪纸——图书馆文化墙

2019年12月20日,“图书馆文化墙”正式落成。校园风光、山庄景色剪纸“图书馆文化墙”位于图书馆大楼五层中厅,剪纸系列作品是由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石俊凤设计并亲自手工制作,内容包括校训、校徽及校园建筑等。文化墙作品工艺精湛,风格典雅大气,形象地刻画了我校典型建筑和避暑山庄的美景。

从1984年开始,石俊凤创办石氏剪纸艺术馆,剪纸大体分为满族传统窗花类、吉祥祝福类、传统人物类、风光剪纸类、装饰剪纸类等,作品曾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等国家级大奖20余项。2013年作品《中国梦.吉祥梦》被中央文明委选为“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通稿在天安门广场展播。

2.2.3承德地区非遗文化展

为了传承本土传统文化,使学校师生了解承德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校图书馆于2019年10月和2020年9月,两次在图书馆五楼布设“承德地区非遗文化展”,以图文形式展出承德地区省级以上非遗59项,其中9项国家级非遗,50项省级非遗。9项国家级非遗包括:丰宁满族剪纸、隆化满族二贵摔跤、滕氏布糊画、板城烧锅酒五甑酿造技艺、丰宁满族吵子会、宽城背杆、抡花、契丹始祖传说、山庄老酒传统酿造技艺;50项省级非遗包括:八大怪、蝴蝶舞、满族刺绣、萨满舞、燕山大板、窦尔敦传说、热河清音、竹板落子等。

2.2.4 唐山乐亭皮影展演与展示

2021年5月25日,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图书馆和乐亭县博物馆共同举办皮影展演与展示活动。特邀乐亭皮影艺术团来我校进行大型电子屏展演。5月25日-28日连续四天在图书馆509进行展览,乐亭县博物馆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配合电子展板的展示,图文并茂地展示乐亭皮影的独特魅力。

乐亭皮影发源于河北唐山市乐亭县,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乐亭皮影的色彩以红、绿、黑、黄、白为主,分别对应刚毅、忠烈,灵怪与草莽、俊美与奸猾的人物性格和身份。乐亭皮影以电子屏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性格鲜明“影人”。活动结束,共有七个系370余名师生观看了此次展演活动。

3.方案后期准备工作

3.1进行田野调研,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学、研”合作中心

3.1.1 田野调研的目的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需要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什么、要保护什么、传承什么,所以前提是要对承德地区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进行调研。挖掘承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间艺人的田野调研工作可谓任重道远,但也势在必行。田野调研工作是深入乡土,是保护和发展承德非遗的第一步。

田野调研的目的有三:一是深挖各类传统非遗与民间艺人,理清承德地区非遗的脉络;二是掌握各类非遗与民间艺人的生存状况等第一手资料,以便日后有的放矢地提出有效保护措施;三是择优筛选,民间艺人的技艺水平自然有良莠差别,而政府与学术界能够提供的保护条件与保护资源又极为有限,故只能优先保护其中精华者或频临消亡者。

3.1.2 已完成的和将要进行的田野调研

2018年、2019年,我们分别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德丰宁满族剪纸、滕氏布糊画等进行了调研;2021年将要对承德隆化二贵摔跤、平泉山庄老酒酿造技艺、承德清音会等进行调研。

到2021年,我校图书馆已经申请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项目三项,有一项已经结题。

3.1.3 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学、研”合作中心

我校图书馆将要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学、研”合作中心,中心将进行承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普查、研究、评价、传承;研究非物质文化的历史及现实意义和存在价值;研究传统技艺的物化、再现、舞台展演的形式和方法;探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道路。中心为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将成立“学生研究员管理委员会”和“非遗社”并面向全校招学生研究员和社员,通过理论培训与田野调查践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精神,通过理性思辨与现实研究,培养关怀社会的情怀,通过课题研究,实现学术理想和精神追求。

中心采用学术沙龙、网络授课、课题研究等形式进行文化知识培训,采用非遗调研、民俗体验、参观学习等方式开展实践活动,带领学生深入了解“非遗”项目的传承过程以及非遗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选择,探寻人类的足迹,寻找失落

的魅影,感悟文化的韵味,帮助学生研究员充分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3.2 引入开设承德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和选修课程

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课程或选修课程,在课程中本馆教师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道具制作、表演特点,技艺特点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理论讲解;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口手相传教学示范,观看视频等对学生进行展示,全方位的丰富学生自身的理论及专业技能。

通过课程的开设,提高大学生对本土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的热情,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多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4.方案实施效果创新点

4.1 方案实施效果

四年来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图书馆采取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来推动非遗传承教育。如“丰宁剪纸、滕氏布糊画”等文化讲座,省级非遗传承人石俊凤、刘海艳、郝如香到学校现场授艺并展示了自己的精美作品;宽城、乐亭皮影主题展演,市级非遗传承人70多岁的张海忠老师和六位皮影艺人为大家进行了精彩的皮影戏——“岳飞抗金兵”,表演过程中师生们走进后台,零距离观赏传统艺术的魅力;承德地区非遗主题展示,共制作了59块非遗展板,以图文形式展出承德地区省级以上非遗59项;乐亭皮影电子展板展示与展演活动等。共有三千余名师生参与我们的非遗传承活动。承德新闻网、腾讯大燕网、承德电视台等都对我们的活动进行了跟踪报道,吸引了更多的人关注非遗,认识非遗。

4.2 方案创新点

4.2.1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学、研”合作中心,从最初的仅注重传播、鉴赏层面逐渐趋向包括技艺传承、技能传承在内的实践层面,从而让“非遗进校园”迈向一个理论与实际深入融合的新阶段。

4.2.2 引入开设承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和选修课程,突出普及性与参与性,不仅让非遗保护工作越来越接地气,更为关键的是,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以及在青年学生中的认同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幅提升。

4.2.3非遗展示与展演相结合,展板与现场演示相结合,非遗传承人与师生口手相传、互动交流,加深了广大师生对我省、我市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了解。

5.方案实施前期的经验和启示

5.1 要借助政府、市社科联等部门的支持

非遗校园传承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并非等于学校完全的自主自决,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扶持,是影响非遗校园传承的主要外部力量之一,因此学校要借助政府部门在开展非遗宣传保护活动日的机会,共同开展有意义的非遗宣传活动。

5.2 要主动争取新闻媒体的关注和宣传

非遗项目来自社会,校园传承必然也离不开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因此,非遗在校园传承过程中一样要十分重视社会宣传,借助各种新闻媒体的宣传,使更多的人来了解,关心和支持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的传承工作。

5.3 要重视学术团体和专家的引领和参与

非遗校园传承,绝不是一种学校内部自我封闭的传承,而是一种开放与变革的活态过程,因此,开展非遗校园传承传承过程中,要加强与专业协会,学术团体专家,民间艺人建立密切联系,寻求他们在专业领域上的指导和支持,获得更多的传承资源,拓展参加学术交流的空间。

结语: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精神力量,是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高度自觉。非遗不应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几行陌生名录,而应是鲜活地存在于人们日常用度和体验当中,让年轻人认识、接受并且尊重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传统与年轻碰撞,使其能够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文化精神底座的丰厚土壤,这也许才是“非遗进校园”的深意所在。




Copyright 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2881号-1  技术支持: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