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馆概况
本馆概况
历史沿革

站内搜索

本馆概况

我校图书馆最早可追溯到1903年创建的天津北洋工艺学堂图书室,1929年学院成立图书仪器课、下设图书室,1934年学院建立直属图书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收回战时流散图书5723册。1947年图书馆更名为“十三图书馆”,以缅怀校友、留美博士、著名造纸专家,抗日民族英雄杨十三教授。

1951年学院与北洋大学合并为天津大学,图书馆保留了学院附属的河北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的全部馆藏资料;1953年改称天津石油工业学校图书馆;1955年改称石油部天津石油学校;1958年学校迁至河北省承德市,先后易名为承德石油学校、河北石油学院、承德石油高等技术专科学校、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2009年,为纪念我校原任院长、现代中国著名爱国工业教育家魏元光先生,特将新校区图书馆命名为“元光图书馆”。

由于历经战乱动乱、多次搬迁,图书馆馆藏图书散失很多,直到1989年搬入老校区新馆后,图书馆开始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1995年,在河北省教委图书馆评估中,我校图书馆被评为甲级图书馆。2000年,图书馆与网络中心、电教中心合并为信息中心,图书馆网络化、现代化有了很大进展。

一、馆舍面积的变迁

1953年-1983年,图书馆隶属于教务处,最初馆舍面积仅294㎡,1962年馆舍面积达505㎡,1983年馆舍面积达700㎡,都远远不能满足学校教学科研需要。1989年落成并使用的图书馆大楼,总建筑面积8,068㎡,初步缓解了一直存在的馆舍狭小而馆藏不断增加的矛盾。学校搬迁到新校区后,2008年,总建筑面积为16,566㎡的图书馆大楼竣工,同年12月投入使用。

二、图书馆的人员情况及部门设置

图书馆有正式在编教职工24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24人,其中研究生6名,取得中级以上职称者15人,其中教授1名,副高职4名。根据工作需要,全馆共设置采访与编目部、流通与阅览部、信息与技术部、办公室等四个部门。

三、图书馆的馆藏

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是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对象、培养目标来进行文献资源建设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我校图书馆已具有一定的馆藏规模。现在图书馆主要收藏化工、机械仪表、石油、电气电子、信息技术、热力能源、财会经管、汽车、建筑等专业及相关学科的书刊资料,截止2013年底,图书馆收藏各种文献98万多册件,其中包括中外文印本图书及各种非书资料613,920册件,电子图书372,900种。每年增加新书2.5万-3万册,订购中外文期刊近1500种。

四、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

我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起步较早,自1993年开始全开架计算机借阅,目前,采购、编目、流通、查询以及期刊工作已全部实现网络化管理。每年订购的数字资源包括:CNKI中国知网系列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读秀学术搜索平台、百链学术搜索平台、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中国高等学校教学资源;建有存储容量达3.5Tb的数字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容量1.4Tb。图书馆还开展了外文文献的原文传递工作以及查收查引工作,以补充外文资源的不足。

五、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我校图书馆现实行的是藏、借、阅、咨询一体化的开放服务模式,配备有门禁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公共广播系统以及网络查询系统,采用了一门式、一卡式的管理模式,这些模式极大地为读者提供了方便,提高了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读者只需一张校园卡、经过一道门,就可以享受图书馆所有的服务,查询、使用所有信息资源。



Copyright 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2881号-1  技术支持: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图书馆